修 养 (作者:区文伟)

oww2

修养,通常是指心灵素质的修养,即道德品质的修养。当然,也应包括文化的修养。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还包含了养生、益智、长寿的内容。

在这个人类的文化里,“修养”一直被视作实现信仰目的,体现做人的方向、价值与意义,成就高素质、高品位文明人生的必然途径。所以,在西方古典的贵族文化里,在近代文艺复兴所开创的现代文明文化里,无一不在阐述着这项内容。

而在“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辉煌灿烂的中国古文化里,为了让人实现“尊道崇德”、“厚德载物”、延年益寿之目的,更是把“修心养性”列为最重要的人生内容。是以,《易经》、《道德经》和几乎所有的古籍都在论述这个命题!

我认为:信仰,是指导人生向着善美方向前进的指路明灯,是解决人生的心灵寄托和道德依归的理论指引。而修养则是使这盏明灯保持光亮的方法,是增强心灵善美素质和丰富人生正面价值的自觉行为。

从古至今,信仰和修养是体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品德方面)的两件紧密相连的大事。故此,很难苟同没有道德依归信仰的人竟可具备好的修养,也很难确认一个缺乏修养的人也可拥有高尚的信仰!

在当今缺乏信仰的社会里,缺乏修养的现象不是比比皆是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背离了老祖宗对“仁义道德”的信仰,也放弃了旨在“正心修身”的修养,甚至连字典里也很难找到“修养”的完整注释。因此,逐渐酿成了巨大的苦果——贪污舞弊成风、道德沦丧,天地蒙羞,阴霾蔽日、癌症肆虐、百病滋生……可悲啊,可悲!遗憾啊,遗憾!

z201411

在此,为了让有缘之人对“修养”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我愿意把自己几十年来的修养体会呈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从文字上来说,“修养”的“修”主要是涵盖了改造、调整、确立、巩固、提高的意思;“养”主要是指培育、成长、壮实。合起来,“修养”的主要含义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从而鞭策自己进行日复一日的不断克己努力的修正与培养,使自己逐渐拥有善美的健全的人性和人格,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修正、积累,使自己获得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种种能力,以利于更有效地做好各种利人利物利己的工作,最终实现身心的真正健康与快乐。

“修养”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如果让我详细解说“修养”的内涵,我会说——个人的心灵素质的修养(即道德品质的修养)的内容是: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中有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狭隘、懒惰、无知、浅薄及自以为是等缺陷,若得不到后天的不断修正,势必使自己的心灵朝着损人利己、乃至害人、害物、终害己的丑恶方向堕落。因此,要不断自觉地改造自己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使之符合与别人一起和平共处地生存,也能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地生存。这就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心怀和言行表现都向着高境界的善良、友爱、诚实、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保持平静、宽容、谦虚、勤奋的态度,为别人、为社会创造和谐欢乐的气氛。这才是高修养的表现。而一切只顾强调自我利益、自我感受的自私、贪婪、狭隘的害人害物行为,及急躁、发脾气、不尊重别人、不尊重大自然的不良行为都属于没有道德修养或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

文化修养的主要内容是:在确立了做人方向的前提下,学会为了更有效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造福于人类、造福于自然、也造福于自己,而自觉地敞开心怀,谦虚、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并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日常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如做好各种家务及烹调)。在利用语言、文字及身体行为去待人处事时(包括讲话、办事、演讲、写文章等),努力保持真实、准确、公平、正义、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风格,体现亲切、随和、渊博、谦恭的自然优雅风度。这,可能就是文化修养最重要的内涵。

当一个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后,必然能够基本保持平静、宽容的心境和谦恭、勤奋的状态,对种种人生世事和宇宙真理的认识与分析,就能达到比较客观与公正的境界,就会比较自觉地养成“多一些爱,少一些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狭隘;多一些自以为非,少一些自以为是”的良好的心灵素质,从而主动地戒贪戒懒、戒愤戒恨、戒疑戒惧、戒骄戒躁地去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去收获“与人为善、与己为善”的健康与快乐!当心灵的修养进入这种境界时,养生、益智、健康、长寿就会顺理成章地一一实现。

修养,是心灵的耕耘,是自愿自觉地努力修正来自先天和后天的缺憾,养护与提升善美素质的心灵行为。因此,这种行为必须依靠自己发自内心的意识和努力才能实现,是别人无法帮助或替代的。而且,最好是在童年时代就学会修养,这样对自己一生产生的正面的积极作用,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相比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广东人还流行着一句俗话“三岁孩童定八十”。这句话的含义是:应该从小孩三岁时开始教育培养他明白做人的方向,学会自动自觉地修养品行。促使他日后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有才能的人。因为小孩三岁时已经开始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他的品德行为的取向足以影响一生!一个有经验的人,可以从一个三岁小孩日常的表现,来判断其一生的路向。那个年代的孩子,多数都能接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努力向着善美的品行方向发展。可惜上学后,大多都接纳新时代的教育,逐渐背离父辈的良好意愿了。我幸好能多读古书,不断加深对修养的认识,走上了一条自觉修养的人生大道。

古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其含义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壮的时候不付出艰难的努力来修养自己的心灵,就有可能导致长大了、甚至老了,仍无法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也无法成就大事业。这时,伤悲与后悔都无法弥补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也是修养问题。但我认为“三省”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学会随时随地的“修”和无时无刻的“养”!这样,才能弥补这个缺德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而沉重的缺憾!

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个人类的历史,你应该早就知道无论是西方古典的贵族文化,还是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化,都是主张人们从小就学会修养,从而有效地培养锻炼出高尚的品德,宽阔的心怀和坚强的意志的。

人的高尚品德、宽阔心怀和坚强意志都属于心灵素质的范畴,可简称为“德”。这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是金钱、名利及课本知识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我认为: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主要是提倡人们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一点一滴地修养成“礼貌、礼仪、礼节、礼让”的良好行为习惯。因为是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所以只要愿意去做,就一点也不困难,适合一切愿意进行修养的人去实践。

过去几千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沿用这个方法来修养,故此,历史上的中国常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自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后,中国的读书人已遗弃了这个良好的修养传统。倒是没有上学读书的普罗大众,还是世代传承着这种可使人纯朴、善良、厚道的修养身心的好方法。只是到了“文革”才被彻底铲除了。从此,传统的信仰和修养被曲解、被批判、被弃置!人们逐渐进入了没有信仰、没有修养,只有“唯我独尊”的自以为自己对什么都懂,自己什么都对的极端自我膨胀的心灵状态里。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彼此猜疑、戒备、妒忌、怨恨、冷漠、残暴、虚伪、奸诈……稍有不合立即恶言相向,甚至使用极端的手法报复。无论发生什么冲突,都是把责任推向对方,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仿佛中国的百家姓只余下一个“赖”姓了(赖:有把责任通通推到别人身上的意思)。在一切以金钱为主的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思更是沉迷于追逐争夺金钱的梦想与行为之中,什么善良的信仰或修养因为不能变成金钱,所以早已是与时俱退的东西了!如果你愿意平静地回忆和观察,你可曾听到或看到几多个人(包括你的亲人和熟人)曾诚恳地当着人前自责——“啊,这件事,其实我也有责任,我的的确确也缺失善良的信仰和修养!”

面对这样丑恶的世态,我自知无能去改变它。但我知道我可以不断鞭策自己保持真正善良和平静的心态,以友善温和的态度与言行去接触每一天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希望能给愿意接受仁爱、宽容的有缘人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所以,我已做到三十年不发脾气,也收获了三十八年的健康和坦然的快乐!你呢?你,其实也可以这样的!

j1

老子倡导的“致虚极、守静笃”,是非常高深的修养方法,如果心灵素质未达到高境界,很难去践行。(自古以来,真正能完全做得到的人也极少!)但它的确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修养方法,有一定修养根基的人,应该努力去尝试。

盘古提示的“克己适众”是最实在、最有效的修养方法。

kejishizhong

“克己适众”可分为两个层次来实现。首先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当的欲望与行为,以适应和众人、众生一起和睦地相处。当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已达到这个境界后,则应自觉要求自己的心灵进入更高的境界——把“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以情。行之以果”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使命,为了实现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与物为善,共生共荣的美好目的,自愿自觉地不断修养、提升心灵素质,努力使自己的一切言行表现都能产生利人利物的效果,以自己良好的善良行为去感化和引导别人也愿意向着善美的人生方向前进。这就是“克己适众”的完整含义。

二十年前,我曾向一部分学生详细解释过“克己适众”的含义,并希望他们能贯彻于“五个实践”里。结果,造就了一批身心健康的好学生。其实在当时我曾想过把盘古神功的核心内容“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以情,行之以果”直接作为信仰和修养的方式、方法提出来,让愿意接受的人来探索与实践。但是思索再三,觉得当时中国的古籍才解禁没几年,虽然有些人买了,但真正愿意深入去学习的人还不多,因此,大多数人对中国传统的信仰和修养,还停留在对所谓“封、资、修”的批判上。所以,要为“信仰和修养”正名十分艰难。我唯有转一个弯,把这些内容转化成“五个实践”(后来发展成“六个实践”),以利于让人们易于接受和实践。

经过数以万计的人的长期试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九九五年起,我到了美国传功讲学,开始了面对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传播盘古神功和盘古文化。通过广泛细心的接触,发现大多数的外国人对“信仰和修养”都有正面的理解和实践的体会,于是我决定直接从“信仰和修养”这个层面来向他们传播盘古神功。结果证实,他们获得的成果比华人快得多、好得多!

为何不把外国学生的好效果、好经验转介给自己的同胞呢?我默默决定,要努力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故此,十年前,我先从解说“心灵起点”开始,逐渐引入“心灵素质”的概念,然后再“浅谈文化”,推广我的修养心法“善字当头、爱在其中,萌发于心、体现于行”;并重点简介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我认为远古时代中国人的信仰和修养已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并创造过举世无双的不必动用刑律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能学习与继承祖先的优良美德,那就必然会比外国人更高效!)解读《道德经》、论述“德”与“得”的关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我的中国学生完整地解说“信仰和修养”!以期让他们从此走上理解的捷径,收获事半功倍之效,逐渐成为高修养、高学问、高素质的高度文明的健康快乐之人!当然,我也相信外国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鼓舞而阔步前进的。

特别解答一个问题:

时不时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困惑:“既然中国古文化那么辉煌灿烂,而且中国古人曾创造过高度文明的社会,有了如此厚重坚实的基础,为何中国不能一代一代累积而成最文明最富强的社会?反观中国的历史,一直都反反复复,特别是发展到今天,社会的丑恶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人们的心灵越来越痛苦、彷徨。为什么?”

我在《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里,其实已解答了这个问题。在《人生的道路》和《再见,我的魂灵》里,有更加详尽细致的解答。但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简洁明朗的认识,特综述如下: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作为文化遗产是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与积累,而致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但必须每一代人都愿意继续传承,才不会出现断裂。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反复,正是因为某一代人背叛而导致的。而且通常都是由统治者依靠权力强制地从上而下施行的,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是这样!

对于个人的心灵素质而言,是不可能由祖宗直接传给后代而累积的。必须靠每一个人从懂事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与模仿,接着靠日复一日的自我修养而成的。因此,祖辈的辉煌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庇荫。每一代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从零开始来积累修养的!当然,假如出生于品德高尚的家庭,能自小直接接受具有诚实、善良、公平、正义品德的父母的言行影响,自己又愿意主动地追寻善美品质的人生,其心灵素质就容易进入高的境界。另外,社会风气亦会对每一个人产生间接的影响。但社会的影响会因每一个人的自我人生定位的不同而不同。故自古以来,已有“独善其身”之说。

现代人的痛苦与彷徨,其主因还是因为自小缺失有道德的家庭教养,反而被父辈及长辈的出自狭隘自私的需要而给予“疼爱”或溺爱后,开始向负面的人生观倾斜,再经物欲的引诱及名利思想的灌输,逐渐形成自私及自我的人生观;上学后,再经名利思想的高压灌输,不被压垮已属侥幸,但自私、自大、主观、片面、躁动、脆弱、爱面子等等负面的人生品格已基本成型。形成这样的品性后,与人相处必 多不满及冲突,痛苦与烦恼就必然如影随形般不断出现。

造成现代人的痛苦与彷徨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的不公及教育的弊端。

结束语:
愿美好的信仰和良好的修养每日都伴随着你!

  2013.07.02

 

摘自:盘古文化论坛 

13/01 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