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理解《道德经》并不难

j1

二千年来,《道德经》被视为天书,历代学者和帝王考证、训诂和评述的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能较好解析《道德经》的并不多,特别是当今的许多白话文译注,更是让人越读越糊涂!

“道”是什么?“无为”又为何?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死而不亡”、“致虚极,守静笃。”……

自从看了《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中的《努力贴近老子》《几点随想》等文章后,顿觉耳目一新,我且摘录几段如下:

老子在继承中国上古文化“以顺应天道为根基,以品德至上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细细地体察当时的社会形态,又常常以虚静的心怀去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写成《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老子着意于论述“道”与“德”二者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崇一种积极向上的、利人利己又利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老子认为"道"是最深邃、最广阔、最玄妙的“东西”,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所不容。“道”来自于自然之中的“无”(无形的自然法则、规律、力量),作用于自然之中的“有”(物质)。

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上是把混沌初开前后的自然状态划分成五个层次:人—>地—>天—>道—>自然。

有点遗憾的是:老子对最原始、最高层次的“自然”的认识与感悟还不够深刻与清晰,故有点欲语难尽意的无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老子这种心态的如实流露。

老子提出的“道”实质上包含了三个内容;道路、道理、道德。

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作为(“有为”)。其含义是:当道德(心灵)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符合最高境界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都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种最高效的对己、对人、对物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为,就属于“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是说“不丧失所拥有的生命力的人,就会活得长久”。

 

您若对以上语句有兴趣,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看区文伟先生的原著吧,这样您理解会更全面,收获也会更多。

 

注:《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的更多信息,可以访问官方淘宝店了解:https://pgwh.taobao.com/

55d7f70bc19f5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浅谈文化微信
30/09 浅谈文化 正心修身 留言